學術中心Academic Centers
聯系我們
肺癌IHC常用指標集合

瀏覽次數:1909    發布時間:2021-11-01


       肺癌是全世界常見、發病率和致死率較高的腫瘤之一,患者5年生存率僅約17%[1]。根據病理類型,肺癌分為小細胞肺癌(small celllung cancer,SCLC)和非小細胞肺癌(non small celllung cancer,NSCLC),其中NSCLC占肺癌的85%以上。非小細胞肺癌進一步可分為腺癌、鱗癌、大細胞癌(LCC)、未定型癌等。如何準確鑒別各類肺癌,并進行組織分型是現階段臨床診斷關注的重點。有效的免疫標志物有助于對各類肺癌進行鑒別診斷[2-3]。

小細胞肺癌

     小細胞肺癌(small cell lung cancer,SCLC)是一種肺神經內分泌腫瘤,占肺NETs的80%~90%。當細胞形態學上顯示神經內分泌分化時,進行神經內分泌標記檢測,包括CD56、Syn、CgA。指南指出:神經內分泌標志物CD56、Syn、CgA僅用于形態學懷疑神經內分泌腫瘤的病例,SCLC和大細胞神經內分泌癌(LCNEC)至少表達1種神經內分泌標志物[4]。當少數小細胞肺癌病例中不表達神經內分泌標記物時,可結合形態、TTF-1、CK、Ki-67染色情況綜合診斷[5](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2020版)。詳情見下表。

肺癌1.jpg

表一 小細胞肺癌免疫組化標記物


非小細胞肺癌

      隨著肺腺癌和鱗癌個體化治療方案的日趨不同,臨床強烈要求對不同組織學類型的NSCLC明確診斷。對于絕大多數手術切除病例而言,經充分取材均能夠正確診斷,但病理醫師在實際工作中經常面臨的是小活檢標本(占70%)的診斷,此時有效的免疫標志物在輔助診斷和鑒別診斷中尤顯重要[2]。

對于活檢標本,推薦使用TTF‐1(腺癌標志物)和p40(鱗狀細胞癌標志物)可以解決絕大部分NSCLC的分型問題。對于手術標本,推薦使用如下抗體鑒別腺癌、鱗狀細胞癌[2,4]。


肺癌2.jpg

表二 非小細胞肺癌免疫組化標記物

肺癌3.png

表三 肺鱗癌免疫組化標記物


TTF-1和NapsinA是目前診斷肺腺癌推薦的抗體組合之一。p63也可表達于部分肺腺癌中。相對來講,p40、CK5/6對鱗狀細胞癌更特異[6](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2020版)。

LCC是一類未分化的NSCLC,缺乏小細胞癌、腺癌或鱗癌分化的細胞和結構特征。是一類排他性診斷,指的是除外小細胞癌、腺癌和鱗癌之后的排除性診斷[2]。

另外,肺是全身腫瘤的常見轉移部位,應注意排除轉移性腫瘤。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有助于鑒別其組織來源,如乳腺(GCDFP15、Mammaglobin和GATA‐3)、腎細胞癌(PAX8和RCC)、胃腸道(CDX2和Villin)、前列腺(NKX3.1和前列腺特異抗原)和間皮(WT‐1、Calretinin、D2‐40和GATA‐3)等[4]。


參考文獻

[1]杜桂清,王秋紅,鄧桂霞,等.免疫組織化學在肺癌活檢組織分型中的診斷價值[J].中國當代醫藥,2019,26(06):35-37.

[2]劉標,周曉軍.非小細胞肺癌免疫組化標志物專家共識(2014)[J].臨床與實驗病理學雜志,2015,000(005):481-487.

[3]揭張寧,姚兵.免疫組化在非小細胞肺癌診斷中的研究進展[J].全科口腔醫學雜志(電子版),2019(3):16-16.

[4]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,中華醫學會雜志社.中華醫學會腫瘤學分會肺癌臨床診療指南(2021版)[J].中華腫瘤雜志2021年43卷6期,591-621頁,MEDLINEISTICPKUCSCDCABP,2021.

[5]中國臨床腫瘤學會,人民衛生出版社.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(2020版). 

[6]中國臨床腫瘤學會,人民衛生出版社.原發性肺癌診療指南(2020版).


基因科技產品列表

肺癌4.jpg基因科技部分產品染色圖

肺癌6.png

肺癌7.png

肺癌8.png

基因科技圖標.png